
其他生命教育
通識導賞:殯儀館導賞 上一節生死課
來源 : 明報 日期 : 30-10-2022 文字 : [...]
善寧會《自主晚晴心願》計劃
2014年3月14日下午,孝思園的代表參加了由善寧會舉辦的《慶賀人生每一天 之 自主晚晴心願》分享會。該活動由利希慎基金贊助。 活動中,善寧會教育經理鄭捷欣姑娘分享了計劃成果,也有參與計劃的義工和同工分享;另外,還有伊利沙伯醫院紓緩治療科的顧問護師廖進芳姑娘的分享。 確實,人生無常,人生的每一天都值得慶賀。您呢?可曾未雨綢繆?可曾想到過如何自主自己的晚晴?可曾為求自己得以善終而訂立周詳的計劃? [...]
書展弘孝道
2014年7月16日,由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的第25屆香港書展揭幕。 書商和參展機構各顯神通,異彩紛呈,琳琅滿目。一些著名作家也來到書展與讀者見面。 孝思園歷來注重「孝道」與「文化」的傳承,期待有更多的人士推廣「孝道」與「文化」,令香港成為文化人士的樂土。 可以這麼說,在書展裡面逗留一天,亦絕對不會覺得悶。 圖片中有位老先生是資深教育家,也是香港傑出義工領袖,他於書展上演講「孝道」,多角度講述「孝」的重要性。請問有哪位知道他是誰?屬於香港哪一個非牟利機構?假如您有瀏覽本園網頁,就不難找到答案。 來源:孝思園 作者:孝思父 2014-07-29 18:24 [...]
愉快治病
八十後笑喪了,大家以年齡為評審。 但如果一個人每日不快樂地生活了八十年,和一個天天開心快樂了四十年的人比較,哪個生活得有價值? 找到你喜愛的,工作、城市、朋友、愛人、家人,達標後,每天都是獎賞、獎勵。 現代世界,空氣、環境、食物,都有污染的問題,而醫療科技發達,病是很容易被發現,似乎危疾是一生無可避免,只是幸運的人,這些病在老年才到,不幸的人,在壯年已被纏上,像我,四十八歲,在難得再踏足的舞台最後綵排的一天,接到鼻咽癌檢驗報告。 在我們演出者的信念中,一句「The show must go on [...]
人生意義
來源:《為生命喝彩》第四單元 作者:陳凱欣 2013-01-17 11:29
死亡對我們的意義(一)
來源:生命部落國 作者:劉桂光 2011-12-27 15:09 在許多研究死亡的說法裡,往往會將中國傳統社會避談死亡的現象歸因於孔子所說:「未知生,焉知死!」許多人的理解都是:孔子不願意面對死亡,導致儒家文化影響了整個社會樂生惡死、趨生避死。其實這也沒錯,總得為這樣的問題找到答案,如果我們不願意承認:只要是人,都是害怕死亡的。那麼以孔子的話來消解這樣的問題也不錯。但是,真正的問題並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體認死亡對我們的意義!才是重點。而我認為孔子的話恰好就提供了我們認識「死亡對生命意義」的重要路徑,孔子的話一方面回應了人們趨生惡死的現實,一方面也提供了超越死亡的方法! 中國人避談死亡,卻盼望善終。那麼什麼叫做善終? 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訂定善終指標為:(1)瞭解自己死之將近(2)心平氣和的接受(3)後事交代安排已畢(4)時間恰當、已準備好(5)完成與親友的溝通告別(6)對過去生活的肯定(7)對身體的照顧及症狀的控制滿意(8)情緒穩定,焦慮與憂鬱得到緩解(9)自主性獲得尊重(10)心願達成,家屬的哀慟可獲得適當的輔導,安然結束詳和往生。 美國研究生死的學者伊利莎白.李(Elizabeth Lee)提出善終的條件包括:(1)自知時至;(2)有勇氣面對死亡;(3)有條不紊的安排好後事;(4)已道別;(5)安詳面對餘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