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生殯葬師”成緊俏人才

///中國“大學生殯葬師”成緊俏人才

中國“大學生殯葬師”成緊俏人才

來源:新華網   作者:    2012-07-16 17:25

新華網長沙4月1日電(記者李丹、謝櫻)一具載有遺體的棺木被緩緩推至火化爐旁,車上的老人睡姿安詳。鐘潔純擺正了老人頭邊的金銀紙,再次整理了逝者的面容和服裝,把棺木推向了火化爐。

火化爐的前門輕輕關上,她按下點火按鈕。“點火前關上門是為了不要讓逝者家屬看到火化過程,這會讓他們情緒更悲痛。”鐘潔純告訴記者。

位于華中地區的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1995年在全國首開殯儀專業。清明節即將來臨之際,殯葬成為中國人關注的焦點,新華社記者特意走訪了在這裏求學的“大學生殯葬師”。

21歲的鐘潔純是一名來自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殯儀係的大三學生,她的燦爛笑顏讓記者很難聯想到她的特殊職業。從事殯葬師職業的她,毫不掩飾自己的想法,“當時填報志願時我了解到殯葬專業就業前景很好,所以不顧家裏人意見當上了‘殯葬師’”。

在外人想來恐懼又枯燥的工作,鐘潔純做起來卻顯得相當平靜和執著。“別人問我最多的就是怕不怕,其實當你認真工作時,你不會想到害怕。”實習時,鐘潔純每天要完成10多具遺體的美容,而每具遺體從美容到火化,得搬來搬去好幾次。找不到人幫忙的時候,她得自己把遺體抱起來,放回冰櫃。

在中國,殯葬從業者一直很受社會忌諱。但隨著社會觀念的改變和大學生就業競爭壓力的增大,殯葬行業逐漸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殯儀係黨總支書記鐘啟順說,“以前沒有人願意從事社會地位低的殯葬業,殯葬人員不是‘農轉非’的弱勢群體,就是被遺棄的孤兒,技藝傳授也是採用‘師傅帶徒弟’的方法。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防腐冷凍設備、化粧整形技巧和更注重人文關懷的殯葬儀式不斷出現,以前殯葬從業人員已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殯葬行業需要專業教育。”

3月31日,中國發布的首部殯葬綠皮書《中國殯葬發展報告(2010)》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殯葬行業職工總數達7萬多人,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這一隊伍還在不斷擴大。不少民政類高校和中等專業學校率先開設了“現代殯儀技術與管理”專業,招生和就業十分火爆。

鐘啟順說,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自1995年在全國首開殯儀專業以來,行業人才需求量極大。“全國近1200多家殯儀館每年人才缺口為8000人左右。學院2010屆近300名畢業生就已被‘預訂’一空。一些畢業生在大型殯儀館當上主管,月薪過萬,一般工作人員月收入也在1500元以上。”

然而進入殯葬行業的年輕人在收入穩定的同時,也遭遇到了生活中的很多不便。私下裏喜歡打打鬧鬧、熱愛旅遊的鐘潔純一進入工作場合就完全變了個人:不能微笑,很少對人說“你好”更不能說“再見”,不主動和別人握手,工作時一臉嚴肅“不茍言笑”……

日常生活中,他們也明顯感到自己與別人的不同:注重對自己壓抑心情的調節;從來不和別人交換名片;被陌生人問到自己的職業時,也是用“民政部門”“服務行業”來混淆過關……“社會上一些人的偏見始終存在,我們並不是貶低自己、故意欺騙,而是不想引起他們不必要的誤解。”鐘潔純說。

不少受訪的殯儀工作者告訴記者,由于社會存在的偏見,他們的終身大事一般都是找同齡的同事或者老同事的子女處對象來“內部解決”。鐘啟順告訴記者,湘潭殯儀館曾經招了8名員工,就特意挑選了4男4女,考慮的就是他們難以解決的婚姻問題。“最後,他們8人組成了4個家庭。”看似美滿的結果卻不得不讓人深思其中的無奈。

面對世俗的偏見,這些堅強的“死亡天使”們,卻一直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說服”和感動著社會。殯儀專業畢業的學生彭秀麗不僅畢業後在陵園工作,更把自己的婚禮搬到了陵園現場,來見證自己“至死不渝”的愛情,挑戰世俗的偏見。

社會也曾給過這些特殊職業者讚譽,但這些在他們看來卻不足為道。“其實我們所做的,只是社會上一個極為普通而必需的工作。我們要求的並不多,希望社會能多一些尊重和理解,對我們的工作多一些支持。”鐘潔純說。

By |2018-10-04T16:38:54+00:00七月 16th, 2012|殯葬文化, 生命文化|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