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講台:恭喜龍年發財

///古今講台:恭喜龍年發財

古今講台:恭喜龍年發財

來源:文匯報   作者:吳羊璧    2012-02-01 14:43


農曆年來了。今年是壬辰年,辰屬龍,今年龍年。

希望現在社會上仍然保持有傳統的農曆年氣氛,不過,香港愈來愈成為一個現代化大城市,傳統的氣氛恐怕是不免減弱了。

傳統的農曆年,在我的印象中,有兩個印象特別深刻生動。一是燒爆竹,一是小孩子見人「恭喜發財,利是來」。

「爆竹一聲除舊歲」,爆竹聲使新的一年來得很熱鬧,那種氣氛本來是很好的。有些大商家大機構,還會懸一吊長長的爆竹,啪啪地燒起來。說實在,燒爆竹(炮仗)的聲音不是很好聽的,吵耳,但是帶來了新年的熱鬧氣氛,卻也無可替代。

我所說的新年燒爆竹,是幾十年前的記憶了。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保持這樣的氣氛。我的記憶是好幾十年前的了,那時的香港還沒有現在這樣的規模,高樓大廈還沒有那麼多。我住在西環那一帶,印象中還是小城味道,如果有人燒炮仗,附近的人就一定聽得清清楚楚。「新年了,燒炮仗了」,這樣的一種喜悅就帶動起來。

在香港,我又住過多年郊區,小村裡,新年的氣氛更濃。雖然是疏疏落落的人家,但是家家貼起大紅紙寫的新春對聯,遠遠的就望見了。左邊有一副紅對聯,右邊有一副紅對聯,讓人的感覺就是處處都帶來新春的感覺了。

在那裡,什麼人家燒炮仗都傳遍村裡,大環境靜,一聲聲炮仗都格外清楚。

香港現在是不讓隨地燒炮仗了。這很好,在沒有禁止燒炮仗的那些年月裡,老實說,走出門就提心吊膽,生怕前前後後,忽然有一顆點燃了的炮仗扔過來。過年嘛,總想出去走走,又想出去,又提心吊膽。這就是過年時特別會有的心情。

其實,我倒是覺得,香港的每一區,不妨都劃出一塊地方來,在限定時間內,讓愛燒炮仗的人去燒個痛快,愛湊熱鬧就去湊熱鬧,那就成了香港的新年一景。

「恭喜發財,利是來」,小孩子見熟人就主動叫人,伸手討利是。這也是記憶中過新年的一景,也是民間過年的一景。不過,在我記憶中,有些地方(像香港)讓小孩子去討利是,另外有一種民間風俗,卻是給「壓歲錢」。壓歲錢不是伸手討,是由家中的一家之主,在過年晚上,給家裡人,包括小孩子,一個紅包。拿了紅包,歡歡喜喜地壓在枕頭下睡覺,這一覺會睡得香,枕頭下有錢了嘛。

我覺得壓歲錢這種方式更可取。它有多方面的涵義。壓歲錢不是討,是給。得到壓歲錢的家裡成員會想一想:為什麼有壓歲錢呢?這表示了大人們對下一輩的關懷。大人們辛辛苦苦賺錢,生活過得並不容易,過年的時候還以壓歲錢的形式多帶來了一份溫暖。通常,大人們也會與小孩子討論一下,你有了這筆錢了,準備怎樣花呢?這是一種生活上的教育。

無論如何,這些天是熱熱鬧鬧的春節了。一陣陣炮仗聲(也許市區不容易聽到了),一聲聲恭喜發財,都使春節更溫馨,大家都笑口常開。恭喜發財,恭喜發財!

By |2018-10-08T10:28:32+00:00二月 1st, 2012|感人故事, 生命文化|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