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死亡 ——在鐵生的燭照下讀蒙田

///學習死亡 ——在鐵生的燭照下讀蒙田

學習死亡 ——在鐵生的燭照下讀蒙田

源:文匯報(上海)   作者:朱正琳    2012-01-06 15:53

作家史鐵生去世時,不少人又想起了那句流傳久遠的名言:探究哲理就是學習死亡。網上多有引用者,而我自己在一篇紀念文章結尾也取其意寫道:“他用自己的一生學習死亡,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是一位哲人。”與鐵生的交往不算多,但從第一次見面起,他就給我留下這樣一種越來越深刻的印象:這個一生與病魔結伴而行的人,早已與死神達成某種諒解。果然,當死神真正降臨時,事情便的確像是在履行一份諒解備忘錄,那樣的簡單明快、從容不迫,一時竟傳為佳話。回過頭來再讀他的書,發現那些空靈的文字愈顯空靈,仿佛都是與死神交談前後所做的功課。無怪乎有人說,死亡是他的作品共有的母題。

蒙田

眼看著一年快過去了,前幾天(12月31日)就是他的周年忌日。心念動處,再一次打開《蒙田隨筆全集》,再一次靜下心來讀那個名篇——《探究哲理就是學習死亡》。這一回得鐵生燭照,我的閱讀自然會多了幾分領悟。

蒙田的這句名言,是從古羅馬西塞羅的一段話化出。西塞羅的說法是:“探究哲理就是為死亡作思想準備,因為研究和沉思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使我們的心靈脫離軀體,心靈忙忙碌碌,但與軀體毫無關係,這有點像是在學習死亡,與死亡很相似;抑或因為人類的一切智慧和思考都歸結為一點:教會我們不要懼怕死亡。”

西塞羅說了兩層理由。第一層理由大約是出自古老的靈魂說,把死亡解讀為靈魂脫離肉體。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這種靈魂和肉體截然分立的古老二元論,一般已很難被完全接受了。但用在鐵生身上,卻仍有若合符節之處。——鐵生心靈的活躍與肉體的沉寂形成強烈反差,多少年來一直在衝擊著每一個走近他的人。第二層理由則是至今依然通行的。據梁文道先生介紹,美國耶魯大學有一門哲學公開課就取名《死亡》,而“美國‘社會研究新校’(New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的哲學教授克里奇利(SimonCritchley)花了半年時間,結集古往今來一百九十位哲學家的死亡故事,遂成一部《哲人其萎》(TheBook of Dead Philosophers),把一部哲學史活生生變成了死亡學習史。”這一百九十位主角各有各的故事,但在面對死亡之際都有著一份淡定與從容。在這一點上,鐵生的故事與他們的故事是相通的,都可看作對西塞羅名言的最好詮釋。而對於我來說,鐵生的故事當然來得更為真切。

鐵生不是一個傳說。我所見到的鐵生,已然是一位微笑著坐在輪椅上的智者。但據我所知,他的“學習死亡”卻並不是一個像耶魯大學公開課那樣滿堂生輝的課程,而是一個有過無數次淪陷和掙扎,因而有過許多晦暗時刻的生命歷程。當然,其間存在著一種努力,一種顯然需要極大勇氣的努力。說那種努力艱苦卓絕,怕還是有嫌輕飄。我想,那樣一種努力,對於“學習死亡”的人來說也許不是可有可無的事——有誰生來就擁有智慧?

老蒙田想來是知道這一點的,所以他一上來就呼喚勇敢。他首先指出,理性的全部工作就是讓我們快樂地生活,而勇敢的目標也是如此。接下來他說道:“在勇敢之上閃爍的幸福和無上快樂填滿了它的條條通道,從第一個入口直到最後一道柵門。然而,勇敢的豐功偉績主要是蔑視死亡,這使我們的生活恬然安適,純潔溫馨,否則,其他一切快樂都會暗淡無光。”是啊,如果沒有勇氣直面死亡,很難設想鐵生的生活哪裡還有快樂可言。其實我們也一樣,沒有勇氣直面死亡,生活說到底就不過是苟且偷安。不是嗎?還有,如果沒有勇氣直面真相,又哪裡有智慧可言?所以叔本華也說:“真理在更多的時候是一個勇氣問題”。然而,俗話說得好:想透了,也就沒什麼好怕的了。——勇氣似乎也可生于智慧?看起來,智慧與勇敢從來是相生相伴的,也許本就是一個錢幣的兩個面?

請看老蒙田的精彩結論:“對死亡的熟思也就是對自由的熟思。誰學會了死亡,誰就不再有被奴役的心靈,就能無視一切束縛和強制。誰真正懂得了失去生命不是壞事,誰就能泰然對待生活中的任何事。”從這個角度再去回望鐵生的一生,就更能明白“學習死亡”的含義:成為勇者、成為智者、成為自由人。而這,也才是哲人二字的正解。

By |2018-10-05T15:24:47+00:00一月 6th, 2012|生命教育, 生命文化|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