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文化內涵

///年的文化內涵

年的文化內涵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    2012-01-17 12:01

 

年,是中國人在行動上和情感上都繞不過去的“紐”。平時再拮據,過年也要買件新衣割幾斤肉;平時再慵懶,過年也要把屋子打掃得幹淨又整潔;平時再忙碌,過年也要放下手頭的活輕松輕松;風雪再大路途再遙遠,也阻止不了回家過年的步伐,實在無法回家的,也一定不會忘記給家人道一句祝福報一聲平安……

過年是中華民族最大的節,有著十分深厚的文化內涵,我們似可用更新、慶賀、祈福、團圓四個詞加以概括,而這些文化內涵正包蘊在年節的種種習俗活動之中。

先說更新。同樣作為節日,年節與其他傳統節日最大的不同在於唯有它處在年度時間循環的更新點上。時間就其本身而言,只是一種絕對均勻、毫無差別的、連續不斷、永不息止卻又無影無蹤的流,既不會循環,也不會更新。然而,生存於時間之流中的人們為了生活、生產的需要,卻不能不對時間加以度量和計算。我們的先人通過對太陽等天體的升起與落下、植物的繁榮與枯萎、動物的繁殖與發育、人類的生老與病死等一系列現象和事件的觀察與聯系,發明了歲、年、時、月、旬、日等時間概念,由此時間可以度量,可以計算,時間有了先後,也有了長短,更由於日複一日、月複一月、年複一年,時間的流動竟可以表現為是循環往複的了。當然,在人們的心目中,時間的循環往複並非簡單的重複,而是一種更新,是新周期對舊周期的取代,且更新的時間具有更為重要的價值,也更受禮遇和期待。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人的行為要順天應時,隨時而動,根據時間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所謂“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 。因此,當舊的一年要過去、新的一年要來臨,即時間要進行更新時,人事也要進行相應的更新。所以,過年期間,人們總要清洗自己的身體,脫掉舊衣換穿新衣;人們打掃房屋,用“新桃”換掉“舊符”,貼上門神、吉祥畫兒,從而將一個普普通通、有時略顯破舊衰敗的門戶庭院變得鮮亮、充滿生機;人們要吃特殊的食物,尤其是諧音“交子”的餃子來寓意時間的更新。這時候人們還特別重視新年的第一次,比如在福建閩西客家,初一被稱為“年頭日”,開門作為一年當中的頭一件事,格外受到重視。開門多由年紀大的長輩來做,不讓小孩插手。開門要按通書、黃曆上指明的時辰或在零點來進行,並朝吉利的方向敬天神,表示“開門大吉”、“迎春納福”。

再說慶賀。慶賀,是人們對於新生命的一般態度,如同一個新生兒出世後受到全家的歡迎,家庭乃至家族要為它舉行“掛紅”、“洗三”等一系列慶祝禮儀一樣,面對新生的時間,人們也要舉行慶賀儀式。當然,過年慶賀更是因為“年”本來意味著莊稼豐收。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從禾從人”,禾是指垂著穗兒成熟的穀子。人背著成熟的穀子,當然意味有了好收成。《說文》解釋“年”的意思是“穀孰(熟)”,《春秋·梁傳》則說“五穀皆熟謂有年。”由於當時穀物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人們也便將穀物成熟一次所經曆的時間稱為了一年。當農作物有了好“年成”,辛苦了一年的人們加以慶賀那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

對於當代的人們來說,互相拜年就是過年期間最重要的慶賀儀式。拜年,也叫賀年、賀歲、叩節等,雖不限於正月初一,但卻始於正月初一。拜年一般有兩種,一是本家族之內的拜年,通常是小輩依次向長輩叩頭恭賀新禧。屆時,長輩將用紅紙包著的銀元或嶄新的紙幣,送給他們,叫作“壓歲錢”(壓歲錢也有在除夕給的)。浙江紹興又有“團拜”,即一族或一家人眾,都相向而立,站成圓形或方形,然後相向跪拜,共祝新年。一種是鄰居朋友之間相互拜賀。給人賀年一般都要說吉利話,比如“恭喜你老大發大旺”,“恭喜你老萬事如意”,“新春大吉”等。受賀的人,也要回些吉利話。如果客人到家中拜年,主家要請他吃糖、瓜子、棗、糕等,並說:“甜甜蜜蜜”(糖)、“步步登高”(糕)、“早生貴子”(棗)等。

再說祈吉。吉是中國人一生的追求,對一個人最美好的祝福莫過於“萬事大吉”。當然,由於人們的身份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閱曆不同,對於吉的看法是不完全相同的。比如對於經曆十年寒窗苦的學生來說,“金榜題名”就是吉;對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來說,“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就是吉;對於以貿易為生、以逐利為目標的商人來說,“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就是吉;對於飽經風霜的老人來說,身體健康、子孫滿堂、承歡膝下就是吉;而對於身受戰爭之苦、家破人亡的人們而言,國泰民安就是最大的吉了。盡管不同的人對吉又有不同的理解,避凶趨吉卻是人們的一致的追求,而且認為新年伊始的時候是最佳的時間,於是人們就通過多種方式來驅除不利於“吉”的凶邪,祈求最大的吉利。過年時間,驅凶祈吉的方式非常多,體現在飲食、裝飾等各個方面。

過年時的飲食包含著吉祥的寓意。北方多吃水餃,水餃形似元寶,遼寧一帶就稱其為“元寶湯”,黑龍江多稱為“揣元寶”,寓意發財。南方過年多吃湯圓,含有一切圓滿的意思。在上海,第一頓大都吃年糕,切成片丁後,或與糯米圓子相配,或和長長的面條同煮同食,取意於高升、團圓和長命百歲。

過年時的裝飾包含著吉祥的寓意。過年時,家家都要在比較顯眼的地方貼上大紅的“福”字鬥方。福字有時候會倒著貼,以諧音“福到”了。除了福字,還往往貼春聯、門神、吉祥畫兒。春聯是一種門飾,通常包括上聯、下聯和橫批三部分,上、下聯一右一左張貼於兩邊門框,橫批則貼於門楣上面。據學者研究,宋代以前人們並不張貼春聯,而是懸掛寫有辟邪祈福字樣的桃符,桃符一年更換和刷新一次。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在桃符上書寫的字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了對仗工整的聯語。這些聯語總是包含著吉祥的寓意。

最後說團圓。家庭是社會的最小細胞,它是一個由若幹成員組成的基礎單位。家是一個人成長的搖籃,是一個人感情的港灣,中國人重視家庭,重視親情,視家庭和睦為事業成功的基礎。生活讓許多人遠離家庭,到別處尋找生存和發展的機會,但是過節時人們多希望回歸和家人團聚,而在新舊交替的中國最大的年節,就更願意和家人一起,共同守候舊年的離去,共同慶賀新年的來臨,共同祈求新年的幸福如意。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每到過年時,中國大地上都會出線一道五味雜陳的風景線,那是由在外地工作的成千萬上億的人口共同畫成。“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家,在過年期間幾乎成為所有中國人情感的指向和歸屬。

吃年夜飯和守歲是過年時兩個重要習俗活動,都特別講究闔家團圓。年夜飯,也稱“團年飯”、“分年飯”,是舊年的最後一頓飯,也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一頓飯。有葷有素、有冷有熱的菜肴擺了滿桌,其中必備丸子一類(如肉丸、魚丸、藕丸等),是完完全全、團團圓圓的象征,從前北京人年夜飯中必有“荸薺”,諧音“必齊”,也是希望家庭團圓的意思。除夕夜吃過年夜飯後,家人圍坐一起,通宵不眠,等待新年的到來,稱為“守歲”,也稱“熬年”,這裏既有具有對逝去年華的眷戀與回顧,也有對新歲的期待與向往。守歲的方式,可以是家人團坐聊天“談年”,也可以是進行玩牌、下棋、打麻將等娛樂活動。現在闔家老少觀看春節聯歡晚會成為許多家庭新的守歲方式,其間充溢著團圓和睦的其樂融融。

其實過年的團圓內涵,不僅指生者之間的團圓,也指生者與逝去的親人之間的團圓。我國許多地方都有接家堂的習俗。年前到墳上將他們的靈請回來共度佳節,將最好的食品最先獻給他們,用最莊重的禮節跪拜禮向他們致敬,這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感恩之心的重要體現,充分反映了中國人的倫理情感和人文關懷。

By |2018-09-13T16:16:48+00:00一月 17th, 2012|最新新聞, 最新消息|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