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侍死亡

服侍死亡

來源:明報讀書網   作者:許漢榮    2011-11-29 16:17


人一出生,無一例外,都是步向死亡。對於死亡、對於死後會到哪裏去、我們都總有一點恐懼。

然而,生死本是平常,我們恐懼與否,仍是必須面對的課題。

在香港從事殯葬業的人不多,由於人口老化問題愈來愈嚴重,社會對於殯葬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近年更有機構開辦與殯葬有關的專業課程,讓有興趣入行的人報讀,聽說反應不俗。

以往要加入殯葬行業,渠道不多,除了由人引薦外,家族式的經營亦為另一個常見的形式。在香港已有過百年歷史的「梁津煥記」即為當中著名的商號之一。「梁津記」始創於清朝,是廣州市第七甫水鄉的壽衣及善終用品商;而香港的「梁津煥記」則於1942年創辦,至今已傳至第五代。

現任「梁津煥記」東主的梁家強編著了《祭之以禮》一書,道出了這所百年老店的歷史,他們在香港的經營史,側面反映了香港近數十年的發展。這所百年老店本中國人以誠實的做生意文化,因而成了獨當一面的商號,梁氏一家亦因此與香港的名門望族有重要的連繫。同時,梁氏亦漸漸成為了香港著名的家族,在不同的界別擔任公職。

《祭之以禮》一書除了詳述了「梁津煥記」的家族生意歷史外,更值得參考的是作者以他對於殯葬業的認識及經驗,詳細介紹了本地各種不同的葬儀、紙紮的意義、葬儀的用語、訃聞的寫法等知識,讓我們能多加了解各種祭禮。

中國人重禮,不單是在日常生活呈現,更多是體現在祭禮當中。死亡是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但其實我們對此的認識很少,甚至成為忌諱。雖是忌諱,但當要面對親人離世,處理後事絕對不會馬虎,這既是對死者的尊敬,也是對生者的安慰。

在香港這個多元文化的都會,祭儀也十分多樣,不同宗教、不同國家、不同形式的葬禮都可進行。由最傳統的土葬、火葬,以至近年開始流行的海葬、紀念花園撒灰,甚至以直升機進行葬禮都有。作者隨家族生意的經歷,都把這些記錄在書中。

重視葬禮、尊重死亡是令「民德歸厚」之道,多認識各種葬儀的意義,有助我們更珍惜現在的人與事。

文:許漢榮 中學中文及通識科教師、藝團董事

By |2018-10-05T15:41:16+00:00十二月 29th, 2011|生命教育, 生命文化|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