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次,我們通常會想人死後究竟有沒有世界?關於這個問題的思考可能性有兩種,就是有或者沒有,而不論有或沒有,我們都必須思考此生我們該怎麼活?
如果人死後有世界,那個世界通常就是如各大宗教所講的:天堂、極樂世界、地獄、火獄……等。但重點仍不在於死後的世界是甚麼樣子,而是死後我們會去哪裡?以目前各大宗教對死後世界的理解,似乎也都是以我們生前的各種行為表現做依據,進行最後的審判或接受輪迴的安排。因此,如果人死後是有世界的,你的生前行為會決定你可以到哪裡!那麼死亡的意義同樣是告訴我們,在死亡來臨之前要好好的把這一生活好,除非你在來世想進入地獄或淪為畜生、餓鬼,不然就得好好的活著,用心的生活,為來世儲存一些善的本錢。並且這其中的關鍵是:我們不知道死亡何時會來,所以死亡對我們的意義還在於提醒我們及時把握人生。所以如果你相信人死後有世界,那麼這個我們未知的世界現在就影響著我們。從這個角度來說,生與死是相連在一起的,那麼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不就是告訴我們「知生」即「知死」嗎!
如果人死後是沒有世界的,也就是死亡就是一切的幻滅,那麼死亡對我們又有什麼意義呢?
如果死亡就是一切的幻滅,那麼這意謂著我們只有這個珍貴的一世可活,因此我總是會問大家:「如果你有一次選擇的機會,在地球千百萬種生物之中你會想當什麼?」一般的答案總也還是選擇當人。或許有人說他想當神仙,很抱歉,我們的假設是人死後是沒有世界的!也許有人的志願是成為人以外的其他生物,那麼這樣的志願就不需要我們來分析了,因為我們並不知道其他生物有沒有理性思考的能力。果真如此,你如今是依著你的第一志願成為一個人,你為什麼不快樂?你為什麼讓自己不快樂?當人既然是第一志願,你憑什麼不快樂!因此我們面對的問題應該是:我們為什麼不快樂?我們能不能分辨什麼是真正的快樂,與享樂有何不同?
有人主張人生就是為了追求享樂而活著,即便如此,認識死亡對你還是極有意義的。畢竟享樂需要這個肉體,沒有了健康的身體,享樂也就不可能實現了。要能好好的享樂,那麼健康、安全、長長久久就應該是你要追求的目標之一了。弔詭的是,享樂是需要消耗身體的,是需要付出代價去賺取金錢才能實現的。而且,享樂是容易被取代的,不容易滿足的。因此越是追求物質慾望的享樂,恐怕越不容易做到健康、安全與長久。
但是快樂就不同了,快樂是超越物質與現實慾望的,是不斷累積而不容易被取代的。當人不就是我們的第一志願嗎!我們不就是應該追求快樂嗎!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要忘了我們只是假設人死後沒有世界,萬一這個假設是錯的,人死後是有世界的,那麼唯一有可能超越死亡的是我們的精神靈性,而絕不可能是肉體。是以用心的經營我們的靈性生命,才有可能讓生命永恆啊!
當然你可以說不管是快樂或是享樂,只要日子過得好就可以了!沒錯,要讓日子過得好!那麼好的定義是什麼?當你在說「好」的時候就已經是一種價值與意義的追求了,而你所謂的好是只要個人好就夠了嗎?還是希望你生活的環境也可以好!於是,你的生活世界裡還需不需要道德?需不需要行善?需不需要美?需不需要真?……
所以即使人死後就一切都沒有了,死亡對我們意義還是在提醒我們把握難得的人生,死亡其實仍是在告訴我們要好好的活著,讓此生有價值、有意義。畢竟這是我們的第一志願啊!
其實死亡的存在還有更多意義,我想最基本的意義應該是死亡的存在彰顯了生命的愛,因為生命的有限讓我們體會到許多的珍貴,讓我們體會到許多的愛。
可是,人生如果沒有死亡呢?
很顯然的,如果沒有死亡的存在,一切就毫無意義了。如果沒有死亡的限制,那麼我們何必要15歲讀高中?45歲生小孩絕不可能是高齡產婦!喔!我們可能不要生小孩,因為大家都不會死。人需要有創意嗎?好壞似乎也不重要了,反正我就是不會死。上班會不會遲到也變得不重要,手錶應該也可以取消,對不會死的人而言,時間是無限的。如果死亡不存在,我們並不需要愛,因為所有的失落都將消失,所有的悲傷都顯得渺小而無足輕重,挫折沒有意義,困頓也消失無形,我們甚至不需要天堂,當然也不需要地獄,因為人間若沒有死亡,人間即似地獄。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的體會:死亡就是生命的動力,生與死應該是不可分的重要聯結。因此「未知生,焉知死?」其實也是在說「未知死,焉知生?」、「欲知死,自生始!」、「若知生,即知死!」由此來思考孔子的說:「未知生,焉知死!」那真是偉哉斯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