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元:現代中國、今日香港、全球化
議題: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文化差異、靈位不足
看武俠劇,主角遇上仇人,常常咬牙切齒大呼:「我要你死無葬身之地!」這句說話對中國人來說,可謂非常狠毒。但隨社會走向現代化,死無葬身之地仍然如此壞透,抑或遲早變為平常事?
一. 中國人注重厚葬傳統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把喪葬看得非常重要。「風光大葬」是很多中國人走到盡頭的宏願。即使中國曾受佛教思想影響甚深,卻沒有採取佛家「人身不過是個臭皮囊」的觀點,反之非常注重自己死後的安放點。像秦始皇大建皇陵,還要找活人陪葬,真是風光得很變態,難得以後不少皇帝愛慕效法,可見風光大葬的傳統思想影響至深。
中國傳統重視土葬,正所謂「入土為安」,彷彿不入土便無以為安,再加上風水玄學的觀念影響,祖墳風水靚自然家山有福,人人不望自己努力,只望先人照料照料。古時中國地大物博,沒有「地產霸權」,隨便找個山頭便是墳位,人人土葬當然沒有問題。但時至現代社會,各地都出現城市化,香港更是地少人多,連活人都為居所憂心忡忡,居劏房,住棺材房,很快連陰宅都是奢求了。
二. 喪葬傳統的改變
香港上一代人流行土葬,甚至要屍骨還鄉,到春秋二祭一家人更要回鄉拜山。還記得有老人家說,死後一定要土葬,害怕火葬後「灰飛煙滅」,在地府連身體也沒有,更投不了胎。
可是傳統觀念特別是無稽的習俗,總要向現實低頭,最後老人的家人還是決定火葬,一來儀式簡單,二來便宜得多,因為陰宅一地難求,價值不菲,而骨灰安放的位置只不過是個方寸匣子,自然能容下更多靈位。現代化改變了中國人的傳統思想,令火葬越來越為人接受。
三. 骨灰位不足與區區有骨灰
英諺「join the majority」是死亡的委婉語,饒有哲理。想一想便明白,古今中外,這個世界死亡的人一定多於在生的人,所以死人才是majority(大多數),死亡確實是join the majority(廣東話可叫「加入大圍」)。正因如此,即使用火葬,以香港土地之珍貴,骨灰位還是遲早不夠用吧?
按2011年7月政府公佈的資料,估計到2029年,本港每年平均死亡人數為52,600 人,火葬數目為49,200人(即逾九成人都選擇火葬了),未來十年,本港需要約50萬個骨灰位,但是已確實規劃供應的只有約9萬個,未來骨灰位短缺情況甚為嚴重。供不應求下,香港人真箇可以「炒完豪宅炒陰宅」。
但想深一層,香港是否沒有位置放骨灰呢?事實上不是,只不過當骨灰龕設置在你住所附近,你可能第一個反對,甚至終日擔驚受怕,晚上回家總覺陰風陣陣,不敢出夜街!無可否認,骨灰龕屬於厭惡性設施,整個社會都認為需要增建,但都不想建在自己家附近,造成覓地困難。
由於政府一直低估這個問題,坊間便出現很多無牌私人骨灰龕,為社區埋下炸彈。去年,政府公佈「區區有骨灰」政策。既然骨灰龕區區不欲見,那不如「公平」一點,區區也有,由社會共同承擔責任。
四. 其他喪葬選擇
事實上,除了土葬和火葬,近年也出現不同形式的殯葬方法,例如食環署提供海葬服務,家人可乘搭渡輪到指定海面,把骨灰撒進大海;另外還有「花園葬」,市民可以把骨灰撒放在食環署轄下的八個紀念花園,真正做到「塵歸塵,土歸土」(以上兩個方法均要向食環署申請,讀者切勿自行亂撒骨灰)。
這些新式方法聽起來簡單、便宜又環保,但連靈位也沒有一個,「死無葬身之地」之感更強烈,又是否為人接受呢?又或者,要多久才為廣大中國人接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