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之後

百年之後

來源:成報   作者:朱家健    2011-10-18 17:50

香港人多地少,現時骨灰龕位嚴重供應不足,政府早前建議在鑽石山、
柴灣、葵涌、和合山、大嶼山等現有的墳場用地附近加建骨灰龕位。(資料圖片)

看着種子成長、花朵結果、再凋謝,一個大自然的循環,人類作為萬物之靈,仍要面對百年歸老的一日。

筆者曾參加過墳場導賞團,從香港著名史學權威丁新豹博士口中得知原來墳場的概念是由西方傳入香港。皆因中國人的傳統殮葬,就有如古裝劇集的草草找個洞把先人埋了、又或篤信風水命脈如皇族和達官貴族都會以風水穴及一整帶山頭作先人安息之所,以蔭後人。墳場的概念從殖民存入香港,也落地生根亦頗受香港人受落。然而,隨着人口老化卻撥入用作墳場用地的土地始終有限,政策的短視,墓地及骨灰位均供不應求,甚至有先人的骨灰輪候食環署的骨灰位十年而未入土為安。

環保殮葬及另類處理遺體或安葬方式亦隨運而生,尤其香港在墓地及骨灰位嚴重供應不足時,則需要另開山闢地以紓緩骨灰龕位及墳場土地的不足,如政府早前一連串的建議在鑽石山、柴灣、葵涌、和合山、大嶼山等現有的墳場用地附近加建骨灰龕位、或建議把鄰近墳場區域的工業大廈單位改變土地用途成為骨灰龕安置處,而一些市民則會把先人移葬於國內、又或在政府仍未有堅定方向及花數年時間仍未能把先人入土為安時,寧願為先人選擇由有宗教背景或私營機構營辦的骨灰位或寺廟作安置骨灰骨殖及長眠之地供後人祭拜。

眠是眠,但是否可永遠長眠則仍不得而知,何解呢?其一,食環署未來推出的新落成骨灰位往後由永久的一次過「買斷」業權,改為以「交管理費形式租賃」,換言之,有些無親無故或家屬已移民的先人灰位可能會因「拖欠」政府管理費而被食環署集體安置以騰出灰位予新輪候個案,而這批先人「遺灰」是否會安排集安葬又或「傾倒」往靈灰閣現階段則不得而知。

其次,政府另設新措施已阻截及取締一些渾水摸魚的私營骨灰位經營者,如把村屋、唐樓、未領牌照的宗教活動場所又或工業大廈未有申請改建土地用途而擅自興建改建成,欲把非存放「人體遺骸」的單位或土地「點石成金」作永久樂土,石是點了、金是賺了,可是樂土就不一定,皆因政府現籌劃把經營者分為「認可」及「未(不)認可」兩大類,以讓作為消費者的市民有選擇的權利和知情權去分辨,而該批口袋無故發了死人財的商戶更提出法律對「人體遺骸」的定義含糊灰色地帶解說的謬誤詭辯,完全罔顧經營宗旨。消費者確實有知情權,皆因有些是在生前已預訂或採用月供費用購置長生位,只求一往生樂土,奈何如果所購置的是「未認可」的長生位,則有機會經營的公司如果突然倒閉,而該公司的資產 (包括土地及物業) 將會被清盤官變賣或被業主封存單位逼遷,無良商人可以不了了之,而可憐的是已亡人的遺願及未亡人的徬徨,先人死無葬身之所,可謂死不瞑目矣。

環保葬禮及由外國引入另類安葬遺體模式也是一個可以更加融入大自然的方法,例如由薯粉等物料製成的棺木,可以大大減少對地球資源的需求及減低火化對空氣環境的影響,亦是遺愛人間的最後祝福;而土葬及火葬外竟然有另類「自然」(註:化學上自然而物理上非自然)分解——把遺體以冷凍分化技術分解,既環保也不失大體;也有由歐洲及韓國的高溫高壓的技術把先人骨灰變化為鑽石或玉石「恆久遠、永留存」,亦可把至親時刻留在身邊懷念。說實際些少,食環署亦有安排海葬服務讓市民把先人的骨灰撒在指定的海域,隨海水及海風可以捨意地漂流往各大洲,或採用新倡議的花園葬撒灰安葬,回歸大地,親近大自然。

值得諷刺的是,我們中國人是慎終追遠的民族,而春秋二祭更是對親人的思念,對先人的尊重,而食環署的追悼先人的網頁竟設有虛擬的祭品,只要輸入先人資料及按一按鍵盤,祭拜則完畢,未免太兒戲,恐怕只是跟自己交代而不是用心去祭祖,而食環署這玩笑是為其短視而挖苦公眾,抑或是為其部門有個交代則不得而知。

By |2018-10-04T17:28:43+00:00十月 18th, 2011|殯葬文化, 生命文化|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