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日是清明節,但本港仍有數以萬計孝子賢孫未能為先人覓得骨灰龕位。食環署轄下骨灰安置所及紀念公園,除離島區外,現時並無新龕位供應,重用龕位輪候時間平均逾4年,最長達6年。殯儀業人士指政府在2022年後的新建骨灰龕規劃無時間表,已規劃的龕位則進度緩慢,加上暫存長生店、殯儀館於將來《私營骨灰安置所條例草案》通過後預計需重新安置龕位,估算至2023年本港骨灰龕位需求近65萬,但同期政府供應卻追不上,仍欠近20萬龕位。

食物及衛生局發言人表示,政府在18區物色到24幅可供研究發展骨灰安置所設施的用地,2012年第二季起陸續開展諮詢區議會的工作。截至2015年,局方已就位於長洲、鑽石山、和合石、曾嘴、青荃路、沙嶺、歌連臣角道及黃泥涌道的8個項目取得7個區議會支持。該8幅用地合共可提供約45萬個新龕位,佔全部24幅用地預計可提供的龕位總數的50%以上。
局方估計,如規劃中的骨灰安置所發展項目能獲得區議會及立法會支持,再加上華人永遠墳場提供的骨灰龕位,累積至2031年有數以十萬個新骨灰龕位供應。
局方指《私營骨灰安置所條例草案》(下稱草案)清晰訂明申請牌照的規定,包括須符合城市規劃。對於未能完全符合發牌條件的骨灰安置所,會發出暫免法律責任書,給予時間糾正其違規事項。政府目標是在今個立法年度內通過草案。
根據食環署網頁,去年本港火葬數目逾4.5萬宗,截至今年3月2日,除離島區,約2.2萬人輪候食環署轄下的骨灰安置所及紀念公園重用龕位,申請人輪候骨灰龕的時間最短約1年半,最長逾6年,平均逾4年。
經營殯儀服務的梁津煥記有限公司第五代傳人梁家強指出,去年審計署報告曾指骨灰安置所發展計劃的實施進度緩慢,又提及未來20年本港火葬數字預計會增至每年52,000 宗。以此推算,至2023年累計宗數達468,000。
沙嶺墳場羅湖反對 難如期
政府計劃在全港18區24幅土地興建新骨灰龕位,又曾指2022年起分階段提供20萬個新龕位,但直至2015年只有2540個落成,進度緩慢。梁家強舉例,其中涉及逾20萬骨灰龕位的沙嶺墳場建設因貼近內地,遭深圳羅湖有關方面反對,如期2022年落成機會不大,其他較大型工程例如屯門曾嘴及葵青青荃路要待2019年才完成。此外,合規格的私營骨灰龕位新供應有限,而過去5年70宗興建私營骨灰安置所申請,只有2宗獲城規會批准,供應難追上未來需求。
他又補充,現時逾10萬包骨灰暫存於長生店及殯儀館,當骨灰龕草案通過後,預計約8萬個骨灰龕位亦將因原有骨灰龕無法領牌需重覓地方,推算至2023年本港仍欠近20萬龕位(見表)。梁家強又指骨灰龕草案提及的發牌制度欠清晰,業界難掌握,促當局訂立細節及加快立法。
各界關注骨灰龕法案大聯盟召集人謝世傑表示,食衛局在公營龕位的供應欠缺政策指標規劃標準,佔用官地或僭建的非法骨灰龕場大增,促相關部門加強執法。
外地多元化 骨灰撒樹木草地
跟香港同樣面對人口老化、骨灰位需求日增的台灣,近年大力添置骨灰安置所,興建大量靈灰塔,2012年待用骨灰位逾400萬個。經營殯儀服務的梁家強指出,台灣骨灰安置規劃得宜,部分私營服務更設拍卡系統,其他國家亦積極發展相關配套,相比下本港發展遠遠落後。
據2015年台灣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2012年台灣可使用作土葬墓數目逾90萬座,當中已使用的不足20萬座;骨灰位最大容量逾660萬個,已使用的只有174萬多個,數量可滿足現有及未來需求。同時,台灣亦設園區作「植存葬」,容許後人將先人骨灰撒在相關草地。

台灣山上建 平衡居民利益
梁家強表示,「台灣政府規劃骨灰安置場所時,不少安排設於山上距離民居逾20分鐘車程,平衡當地居民及整體骨灰安置需求,部分靈灰塔可容許不同信仰先人骨灰安置。」
他補充,部分於馬來西亞設立的骨灰安置所,具有24小時濕度及溫度控制。另外澳洲政府亦發展樹葬,容許後人將先人骨灰撒在指定樹下,提供多元化骨灰安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