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弘孝道
2014年7月16日,由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的第25屆香港書展揭幕。 書商和參展機構各顯神通,異彩紛呈,琳琅滿目。一些著名作家也來到書展與讀者見面。 孝思園歷來注重「孝道」與「文化」的傳承,期待有更多的人士推廣「孝道」與「文化」,令香港成為文化人士的樂土。 可以這麼說,在書展裡面逗留一天,亦絕對不會覺得悶。 [...]
2014年7月16日,由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的第25屆香港書展揭幕。 書商和參展機構各顯神通,異彩紛呈,琳琅滿目。一些著名作家也來到書展與讀者見面。 孝思園歷來注重「孝道」與「文化」的傳承,期待有更多的人士推廣「孝道」與「文化」,令香港成為文化人士的樂土。 可以這麼說,在書展裡面逗留一天,亦絕對不會覺得悶。 [...]
八十後笑喪了,大家以年齡為評審。 但如果一個人每日不快樂地生活了八十年,和一個天天開心快樂了四十年的人比較,哪個生活得有價值? 找到你喜愛的,工作、城市、朋友、愛人、家人,達標後,每天都是獎賞、獎勵。 現代世界,空氣、環境、食物,都有污染的問題,而醫療科技發達,病是很容易被發現,似乎危疾是一生無可避免,只是幸運的人,這些病在老年才到,不幸的人,在壯年已被纏上,像我,四十八歲,在難得再踏足的舞台最後綵排的一天,接到鼻咽癌檢驗報告。 [...]
來源:溫暖人間 第274期 作者:證嚴法師 2012-03-07 [...]
來源:溫暖人間 第274期 作者:馬修.李卡德 Mathieu [...]
葬禮是向死者致哀的方式,同時藉由儀式種種,試圖重建被某一死亡狙擊的生活。王志元(1984-)首本詩集,即以父親辭世開場,焚燒父親如焚燒一朵綻放的紙蓮花,繼而展開生者碰觸愛與死的種種聊賴憂傷,尷尬疼痛。王志元文字簡潔且降低抒情,抽象跳躍,偏愛組詩形式,偶爾思索死的謎面:「讓我告訴你個祕密/只要你不說出去/我就還活著」;偶爾彈奏腦中樂隊,幾近後搖滾:「拼湊詞語的人在泥上走/冥想藍色/棄守一棟孤獨的房子」。在時間的命令下,埋葬往事渣滓,留下詩的證據:或藉大量留白誘引閱讀者翻轉思緒,如「十一首」系列;或藉口語化詩題如〈爸爸問我結婚後要不要生小孩〉、〈和前女友相約去聽演唱會〉道出親密的懷念……葬禮之後,便是漫長的告別,一不小心,竟「把牆漆成了另一種顏色」。 王志元著,逗點文創出版 [...]
來源:李焯芬 作者:李焯芬 2013-05-10 11:07 [...]
來源:《溫暖人間》353期 作者:由演慈法師解答 2013-08-27 14:13 [...]
「人,終須一死。」人出生便注定有天步向墳墓,科技有多發達,我們與死亡還是如斯接近。80後喪禮策劃師潘耀財(阿財),承繼父親長生店,為先人和家屬打點喪事。 個子高瘦的阿財,身穿西裝拿着公事包,與一般上班族無異,直至他從包裏拿出《通勝》,始肯定他是一名喪禮策劃師。 「 作為殮葬師,最重要係清晰知道主人家要求。 [...]
約40歲的喃嘸師傅梁俊(梁師傅),職責是替先人早日脫離世間苦,為的都是讓先人走好最後一程。皮膚黑黝黝的梁師傅一身淡灰色唐裝,穿着噠噠聲的黑布鞋,頭髮往後gel得立立令,和善地邀請我坐下,與想像中的兇神惡煞、長期於陰森靈堂的老師傅南轅北轍。他笑說:「 以前紅事白事都一定搵我哋,搬屋燒陰契、十年大醮,總之傳統乜事都會搵喃嘸師傅。 」 隨着時代轉變,現在做的生意白事居多,但入行時所有儀式都要學。喃嘸家族第四代的梁師傅,自小在紙紮舖長大,14歲正式入行,「嗰次我第一次跟老竇見識,一拎啲樂器上手有板有眼,老竇就話我整定食呢行飯!」於是開始坐在旁邊留意師公的一舉一動,「最先學乜?執架生!唔好睇小,一執漏就要重頭嚟過。」 [...]
農曆7月已屆,為打破鬼月不出殯、不火化的傳統忌諱,台中市生命禮儀管理處打造殯葬新文化,祭出淡日火化免付8天遺體冷藏費的優惠措施,希望緩解農曆7月遺體冷凍庫擠爆的情況,並宣導「天天是好日」的治喪新觀念。 治喪新觀念 天天是好日 傳統習俗「出殯一定挑日子」,且民間忌諱鬼月不出殯、不火化,導致農曆7月期間,存放遺體的冷凍庫常常供不應求。台中市民政局長周永鴻表示,台灣民間習俗辦理告別式,會依照黃曆挑選日子出殯,往往也造成禮廳、靈堂及火化大排長龍,但鬼月的禮廳卻很冷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