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2019-02-25T17:45:41+00:00

精選生命教育

其他生命教育

父親的錄音帶

來源:中國時報   作者:    2011-07-05 14:36 父親的錄音帶(資料圖) 父親今年78歲,母親早在25年前去世,隨著子女各自成家立業,獨居在鄉下二十寒暑的父親,大病沒有,但小病卻不斷,成天與藥物為伍,日常生活起居還勉強可以自理,每每看到他日益佝僂的身軀真的好心疼。 人一旦上了年紀,掛念反而特別多,父親的個性一向是不喜歡麻煩別人,他三番兩次提醒我要如何處理身後事,而我終究是個嫁出去的女兒,又如何能全盤決定?起初對父親的提議總是敷衍帶過,父親了解我的處境,隔了許久未曾再提。 年初打了通電話給我,要我備妥錄音機、錄音帶,我依指示照辦,看見父親在我按下錄音鍵時,鄭重其事就好比參加演講比賽一般,把自己身後事有條不紊地一一交代清楚,重點為:一、不做拖延生命所採取的急救措施如插管、電擊等,二、一切從簡,三、火化後放置於家族墓園,四、出殯後的繁文縟節全免,末了還加上一句「謝謝大家」。 應父親要求把錄音帶倒帶播放一次,父親的臉上露出些許的笑容,感覺自己完成了某件大事,了卻了積壓在心中已久的心願,欣慰父親能以很正面的態度去處理他的人生課題,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如果看見老年人能死而無憾,年輕人就能生而無懼」。感謝父親給我上了寶貴的一課,雖然只是一卷錄音帶。

人生有七件事 千萬不要去做

來源:證嚴法師開示   作者:證嚴法師    2011-07-01 16:16 幾乎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總有數不清的不如意伴隨在你我身邊,所謂愁與恨、悲與苦、煩惱與失望、坎坷與不平,讓我們無法逃避;放眼整個社會,戰爭、飢餓、貧窮、暴力、自然災害、環境污染,也在時時不斷地影響著我們,可以說,在這個娑婆世界,我們的生命雖然何等短暫又無常,卻都是被痛苦和煩惱包圍的一生…… 人生有七件事 千萬不要去做(資料圖) 如果一個人能夠平平安安、快快樂樂的度過此生,實在是榮幸之極!其實,要想盡量擺脫痛苦和煩惱,讓自己每一天都活得開心自在、了無遺憾,也並不是非常難,只要你相信因果,記住「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同時,有幾件事你千萬不要做,這些事情對你的一生影響特別大—— 1、不孝順父母。父母生我養我,恩情深厚,佛經上說你報答幾億劫都還不了父母的大恩,不孝父母者天地都難容。況且連父母之孝禮都不尊者,又何能領導他人?何能服眾! 2、貪淫好色。貪淫好色之人,心中存邪,缺乏浩然正氣,生活事業會很不順利,所求違願,不能圓滿。而且貪淫之人,身體肯定受損,豈能不得病? [...]

人都有老的時候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肖覆興    2011-06-28 13:59 82歲時,詩人陸放翁寫過一組《戲遣老懷》,一共5首,他特意寫道自己已是「年垂九十時」,亦即垂垂老矣。其中有這樣兩聯:「狂放泥酒都忘老,厚價收書不似貧」;「花前騎竹強名馬,階下埋盆便作池」。現在讀來,令人心生感慨。 要知道放翁晚年頗慘,「醫不可招惟忍病,書猶能讀足忘窮。」也是他晚年寫的一聯詩,真實地道出他的生活狀況。疾病和貧窮,是他天天要面對的,那時候,他的詩是換不來錢,更無從得個什麼獎項的,或者弄個什麼頭銜,去外面參加個什麼筆會,去招搖過市,騙幾個潤筆費的。他只有聊以用讀書和寫作對付著疾病,維持著清貧的自尊。 在這樣的人生背景下,再看放翁那兩聯詩,感覺會不一樣。就像看豪宅和看茅草屋,給予人的視覺和心理衝擊不一樣。即使事情已經過去了幾百年,現在想想,高價買到一本喜歡的舊書,就忘記了貧窮的那種天真的喜悅,現在還能找到那樣天真的喜悅嗎?特別是後一聯,鮮花前騎了根竹子,就把竹子當成了名馬;台階下埋了個盆兒,就把盆兒當成了水池,這是一種什麼心境和心情,哪裡像是一個快九十歲的老人,整個就是一個孩子啊。返老還童的赤子之心呀。 返老還童是一種境界(資料圖) 放翁活了86歲,是那一年腊月二十九去世的,第二天就是年三十了,他沒有吃成年夜飯。在他86歲這整整一年時光裡,我在《劍南詩稿》裡仔細數了一下,他寫了長短不一的詩481首。幾乎每一天都在寫詩,而且有時不止一首。 人老了,活力都在減退,為什麼放翁的活力卻與日俱增?就是因為他始終懷有一顆赤子之心。讀放翁的詩,我在想,不敢說是個人都如放翁一樣晚年貧窮,疾病纏身,但敢說人都有老的時候,我們都在變老,而且,人老了,都會有個病有個災的。這是人生的必然規律。問題是我們老的時候如何面對這樣的人生境遇?當然,我們不必如放翁一樣「醫不可招惟忍病」,也不必如他一樣非要以讀書或天天寫詩來對抗貧寒,打發日子。但是,我們學會放翁那樣達觀樂天的心態,卻是可以做到的。 [...]

從心理學看生死學——談悲傷處理

來源:《生命雙月刊》   作者:蔡惠芳    2011-06-22 15:48 蔡惠芳(三軍總醫院諮商心理師、社工師) 「悲傷處理」與「關係處理」係安寧照顧於心理探討上的兩大重要課題;繼上集聚焦談「關係處理」後,本集專題將繼續就「悲傷處理」加以探討。 面對悲傷,很多人誤以為「遺忘」是最佳方式,或者相信壓抑之後,可以在歲月的沖刷下,讓傷痛減輕,然而,這樣並無法達到傷痛的療癒,反而讓自己陷入遺忘與感懷交錯的情境中不斷拉扯掙扎;三軍總醫院諮商心理師蔡惠芳,首先在〈臨終關懷的心理陪伴──談悲傷處理〉一文中提醒我們「在事件發生當時,存在的那份在乎,其實才最值得珍惜」。 她同時提到,臨終關懷的心理師角色,就是陪伴病人及家屬去經歷生命中這一段困難的時期,並且透過支持與協助,讓整個經驗悲傷的過程可以適當的被承受,同時有機會透過對事件的重新省視,重新看清這份關係對於自身生命的意義。 在讓我們對於悲傷處理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輪廓後,蔡惠芳接著以三個案例故事,讓我們進一步看到,面對預期哀傷、臨終哀傷、失落哀傷時,當我們以不同的姿態來面對,也將活出不同的生命情態。 秀秀阿姨藉著每天神采奕奕的費心裝扮,希望當先生從昏迷中醒來的第一眼,就可以看到她最美麗的模樣;在這樣一個面對悲傷的態度裡,秀秀阿姨既傳達了對於先生的不捨與感謝,也讓自己找到情緒昇華的力量,用自己的方式,積極面對悲傷。 [...]

珍惜之情化身溫暖的問候──談失落後的哀傷

來源:《生命雙月刊》   作者:蔡惠芳    2011-06-22 15:16 面對親人的往生,在調適的過程裡,不單單只是要去適應悲傷的事實,有時候,要面對的是一整個生活模式的更動,這時悲傷也顯得更沉重,即便如此,我們依然可以感覺到在黑暗裡,那一股暖流,支持著我們相信,可以的,一定可以繼續往前! 舊日的珍惜之情化身溫暖的問候(資料圖) 沈爺爺(化名)已經年逾八十,在妻子往生後,他收到了我們寄發的關懷卡,特地慎重的搭了2個小時的車來找我,他要親自登門道謝,謝謝我們的關心。沈奶奶是臥病十年才往生的,一開始就是沈爺爺獨自照顧,後面幾年才有外勞安妮的幫忙,對於這一段往事,沈爺爺忍不住的訴說,一邊帶著感嘆,一邊倒也有著一種走過辛苦的釋懷。我可以體會,這當中的釋懷,是包含了十年裡,盡心盡力的陪伴,是對攜手老伴的責任的放下,還有的是一種對人生的豁達。我彷彿是在心裡仰望這種悲傷調適的高度,它有一定的重量,但化在無盡的歲月裡,反倒顯得如此淡然。 聊著的時候,我明白了那份釋然,但卻也想好好疼惜那被包裝著的感嘆,於是,試探的問了沈爺爺,似乎生活中有什麼仍讓他掛心的,他說:「奶奶臥病時,全由他一人張羅,翻身、灌食、換尿布…。奶奶無法言語,他就這麼一個人,每天都安靜的照顧著,直到體力吃不消了,才請了外勞安妮。」 與其說安妮是來照顧奶奶,還不如說是來陪我的 沈爺爺停了下來,嘆了氣,接著說:「老實說,與其說安妮是來照顧奶奶的,倒不如說是來陪我的,雖然她會講的中文不多,但每天早上總有人跟我說聲早,吃飯時也有個人陪。只是台灣的規定,奶奶走後,安妮也沒法留下,必須回去。」沈爺爺的這段陳述,讓我有一種體會,對爺爺而言,或許覺得死別容易釋懷,生離反倒更難咀嚼,我終於明白,那份感嘆,彷彿在跟老天爺苦笑,何苦在一份悲傷之餘,再疊上這麼的一記失落,面對這樣一段的心情,我竟一時的無語,是看到了悲傷中如此的牽扯。 [...]

心靈的平靜 獲取幸福快樂的秘訣

來源:摘自《如何無憂無懼過生活》   作者:    2011-06-21 16:35 為了建立一個快樂而有意義的人生,我們應該培養慈悲心、增進智慧。悲智雙運可以使人們達到完美的境界。如果我們只具有善心而忽略了智力,我們將成為好心的傻瓜;相反地,如果我們光注重智力發展而忽略了情感的培育,我們將變成沒有同情心的頑固智者。根據佛教教義,為了求取性靈上的自在,人們必須結合慈悲心和智慧。借著愛的鼓舞和知識的指引,人們方能得到良好的生活。 心靈的平靜 獲取幸福快樂的秘訣 慈悲是什麼?慈悲是愛心、珍惜、仁慈和寬容。慈悲表現於對生靈的愛心和關懷,尤其是對處於不幸情境者的同情。 智慧是什麼?智慧即是認清事物的本質,將心靈的高貴面發諸於舉止間。當一個男人遇見深深吸引著他的女子,他便希望再見到她,他的快樂和滿足來自於她的出現。但是,當情況改變,他無法再見到她時,他不可以有不講理且愚蠢的舉止。畢竟,在人類經驗中包含了無法滿足的一面。假如他對她不存有虛幻的依戀和自私的執著,他就能從這種痛苦中,找出相對的自由。在快樂的人生中,痛苦和悲哀仍然存在著;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人們無法由感官快樂中找到快樂的感覺。只是這種愉悅是短暫的,而且無法提供永恆的幸福。對於這項事實的了解,即是智慧。 幸福的要素是單純的,他們是一種心靈狀態,無法藉由我們周遭的事物,例如財富、權力或名聲而獲得。當人們畢其精力,累積超過他們所需的財富,直到發現盡管擁有全世界的金錢也無法買到少許幸福時,他們才會醒悟和懊悔浪費了生命,但為時已晚。所以,我們必須認清追尋感官快樂和幸福是兩碼子事。感官的刺激容易消失,無法提供人們永恆的幸福。而且,我們可以用金錢換取感官上的快樂,卻無法買到幸福。幸福的基礎來自單純的善良和清晰的是非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