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2019-02-25T17:45:41+00:00

精選生命教育

其他生命教育

臨終關懷的心理陪伴──談關係處理

來源:《生命雙月刊》   作者:王浴    2011-06-07 15:40 台大緩和醫療病房護理長王浴 我們常說「醫病要先醫心」,在臨終陪伴的過程中,這句話不僅適用於病人,同樣適用於即將痛失至親的家屬。因為,當同樣一個事件發生時,每個人心理的心情故事與心理機轉可能都是很不相同的;這其實源自於:真正影響我們心情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於此一「事件的看法或詮釋」。當我們擁有正向的思維及哲學觀時,往往也就能因此擁有全然不同的心境。 為了讓臨終病人能夠放下(透過此生缺憾的了結過程,讓自身生命獲得釋懷,並得到親人的美好祝福而善終),同時讓家屬能夠在病人往生後,將哀傷或是遺憾降到較低的狀態,彼此如何重新看待「關係處理」, 因而成為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 「關係」源於「位置」,也關係著「位子」,我們因為「位子」而獲得「歸屬」,但是「位子」往往也延伸引發了「權力」問題;也因此,生命中的許多難題都從「關係」衍生而來。例如從小兄弟姊妹間的彼此比較、被比較,在此一情境中讓人感覺不舒服而暗暗埋下伏筆;即便長大成家,在社會上工作,依然處處隱藏著權力競爭,導致關係的不和諧。一個人如果長期處在不和諧的狀態,內在的歸屬感就會出現問題;這在生死議題當前時,尤為明顯。 臨終病人離世前常見的「關係」議題包括:自我關係的整合,人倫關係(夫妻、父子母子、父女母女、婆媳……)的修復(誤解澄清、改善互動狀態、看到對彼此的愛與關心…)等,好讓每個人能重新找回屬於他的「位子」,進而在臨終前能彼此真誠的道愛、道謝、道別。 [...]

肢障劉銘 樂觀發現一百種好處

來源:慈濟慈善基金會   作者:曾鉦傑    2011-06-01 17:09 曾任警察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的肢障者劉銘,坐著輪椅來到一群青少年面前,他以正向思考舉出一百種好處,超越讓他無法自由行走的殘疾。另一位擔任公共電視「聽聽看」主持人的聽障者陳濂僑,則在無聲的世界裡,用肢體傳達世界的美好,教導孩子們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 電台節目主持人的肢障者劉銘 理所不當然 樂觀「人生好好」 5月15日下午,台北市松山區慈濟青少年成長班邀請聽障者陳濂僑、與肢障者劉銘,來為學員們「演」與「說」。 劉銘演講的題目是「人生好好」,坐在輪椅上脊椎S型側彎的他,雖然多年來飽受疼痛煎熬,但他不因身體殘缺而怨嘆人生,反而列出一百種因肢障所帶來的好處;如不必穿鞋可以省下買鞋錢、永遠有位子可坐、不必排隊……等。。 [...]

人為何會懷舊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劉國昌    2011-05-31 16:23 幾位退休的同事坐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位說到最近的心緒時道:「不知怎麼的,近些日子特別懷念過去的時光,想兒時的伙伴、想一塊兒玩耍時的情景。不瞞幾位朋友,前幾天我一個人去了趟頤和園,坐在十七孔橋旁的石頭上往北看,望著那美麗的風景和過去到那裡玩的情景,想了許多……」另一位說:「您這是懷舊,人到老年誰都有這樣的情況。」還有一位說:「可不是嘛,我剛退下來時,特意回了一趟老家。其實老家已沒有什麼親戚,但年輕時在那兒生活的情景讓人懷念。到了老家只有老一輩的人還認識,但當年我在村時的風貌還在,我圍著村子轉了好幾圈,回想著當年的人和事兒,感慨不少。」 懷舊是中老年人的特權(資料圖) 其實人生挺有意思的。不管你幹什麼工作,也不管你經歷了幾個崗位,都積攢了一本厚厚的閱歷。這閱歷所形成的一些印象、認知,或深或淺都留存在人的心間。在忙碌的時候,人們無暇顧及;但當人靜下來的時候,或擺脫工作以後,這些過去的印象、認知便時不時地湧向腦際,讓人懷念,讓人思索。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就是人本身所固有的一種懷舊心理和情緒。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有感知、有印象、有情感,是他(她)的基本屬性和特點。當然,人不可能把所有經歷的事情都記得清清楚楚,有些人和事也許會忘得一干二淨,但有些人、有些事兒、有些情景卻長期積澱在心裡揮之不去,且隨著時日的推移愈加清晰和濃烈,令人思念之、追思之。上述幾位同事所說,就是這種情況的必然反映。 懷舊沒有什麼不好,它更不是一種消極的情緒。相反懷舊倒是能平添一些新的感受、增加一些對生活的新認知。有位朋友在同學聚會上看到了當年讀小學時的同桌,交談時他說起這位同桌曾給過他一個饅頭的事兒:「這件事兒我一直沒忘,時時感念。」同桌驚訝地說:「你還記得這事兒啊,真讓我感動。」還有一位朋友經常回憶起鄰居幫助他家掏水的事兒:那時他家的院子比街道地面低,一下雨院子裡就灌滿了水,每遇到這情況,鄰居們都跑到他家幫忙。有的在屋門口用磚和泥築起一個「小堤壩」,有的用洗臉盆往院外掏水,雨越下越大,但大家伙兒幹得挺歡。這位朋友一邊說一邊感到自己心裡暖乎乎的,大家聽了也體味到了人間的美好。 在某種意義上說,懷舊是中老年人的特權。因為這些人的歲數、閱歷在那兒擺著呢,在他們身上有「舊」可懷。時不時地懷懷舊,想想熟悉的人、憶憶經歷過的事兒、念念過去的情兒,讓自己的思緒隨意飛揚,也可謂是人生一樂啊!

談悲傷輔導

來源:《生命的執著》   作者:劉乃誌    2011-05-19 12:03 悲傷輔導是安寧療護的重點工作之一,而主要的責任歸屬在社工師身上,我們目前追蹤的模式是,在病人過世之後,除了寫信之外,還有一到兩次的電話關懷,依照病房每個禮拜平均都有病人過世的量來看,要不是有團隊人員-護士小姐和義工朋友-的幫忙,幾個月下來,我大概就像市場調查的工讀生,有打不完的關懷電話。 心裡面不再有悲傷的情緒,臉上就會泛著微笑。(資料圖) 團隊人員剛接觸這個部分工作的經驗是,每每打電話到家裡,家屬的回答幾乎都是:「很好啊!沒什麼問題,恢復正常了...」等等的話,這讓滿腔熱血的團隊人員不知道該如何進一步回應,想要表達關心卻感到不得其門而入,因而草草掛了電話,原本期待這通電話可以帶給悲傷的家屬安慰和情緒的抒發,事實卻大與願違,讓人沮喪,為此我們特別開了一堂電話訪談的課,當坐定之後,我先逐個問候在座的夥伴們最近的狀況,大家對我這樣突來的關心有些訝異,雖然不明就裡但仍然都客氣地說:「還不錯啦!過得去,很好」之類的,等我問完所有人,也聽完所有人的回答,我就用這個例子和大家分享,假如以我和在座夥伴長久的工作關係都會這樣回答我的問候,那麼家屬接到團隊電話用一樣的方式回應,也就不足為奇了。 悲傷是一種來來去去的情緒,我們不能確定電話打過去的時候,家屬是不是正在悲傷的當中。即使時機正確,假如打電話的夥伴和家屬之前並沒有深刻的關係,他們也不容易把私密的情緒直接坦露出來,所以適當的暖場是需要的,一開始表達來意和身分,甚至主動談談這位病人在住院前後和團隊夥伴們一起發生的故事和表達我們自己的感受,都可以幫助家屬做進一步的抒發的心理準備;要是時機不對,家屬現在不想談,只要能夠傳達我們的關心,讓他們知道假如有需要的話,可以找到我們,或者另外和家屬約定下一通的電話,那麼關心的效果就達到了。悲傷的家屬在人際關係方面經常會比較退縮,與其說「有需要的時候打電話給我。」倒不如主動的打電話或者探訪來得更有幫助。 假如把悲傷定義為失落之後的情緒,那麼對於遺族來說,悲傷的內容就又多又複雜,因為他們失去的不只是一個人而已,而是失去了這個人對應在悲傷者心裡面的功能,假如先生過世,太太可能失去的是,來不及趕回家的時候會幫忙煮飯的人、在決定家中大小事宜時的討論者、出門的司機、逛街幫忙提東西的人、拖地板倒垃圾的人、天冷時被子裡的暖爐、陪著去醫院看醫生的人、孤單時的陪伴者、甚至是吵架的對象等等,失去一個功能,就會有一份情緒,除了情緒需要發洩,還要試著找到新的人去彌補這些功能的位置,悲傷者可能會學著自己來做,或者找到新的對象。 從一早醒過來看不到那個熟悉的人開始,到晚間上床找不到溫暖的懷抱,每次遇到生活裡的大小事情,過去可能是兩個人一起合作,或者是有一方會為另一方做的,現在悲傷者會因為體驗到失落的事實和不便而感受到悲傷;另一方面,原來是兩個輪子支撐著一個家的擔子在人生的路上行走,忽然間少了一個輪子,每走步路,左顛又陂的,不知道該如何繼續,在這個重新學習平衡的過程裡面,由不熟悉造成的挫折和困難,使得悲傷者需要同時面對這兩種情緒,失落的悲傷和學習的挫折。 [...]

10個心理安慰讓你幸福一生

來源:天堂紀念網   作者:    2011-05-18 15:54 快樂自己要創造(資料圖) 第一個安慰:最重要的是今天的心 何必為痛苦的悔恨而失去現在的心情,何必為莫名的憂慮而惶惶不可終日。過去的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再怎麼悔恨也是無濟於事。未來的還是可望而不可及,再怎麼憂慮也是會空悲傷的。今天心,今日事和現在人,卻是實實在在的,也是感覺美好的。當然,過去的經驗要總結,未來的風險要預防,這才是智慧的。 昨天已經過去,而明天還沒有來到,今天是真實的。 第二個安慰:自己的心痛只能自己療 何必為痛苦的悔恨而失去現在的心情。偶爾的抱怨發泄一下,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無休止的抱怨只會增添煩惱,只能向別人顯示自己的無能,抱怨是一種致命的消極心態,一旦自己的抱怨成為惡習那麼人生就會暗無天日,不僅自己好心境全無,而且別人跟著也倒霉。 [...]

生死皆自在 輕安見如來

來源:igotmail   作者:    2011-05-17 16:26 ——隆武吉免登靜思書軒劉子賢談抗癌心路歷程。 二OO三年三月二十三日,吉隆坡慈濟志工進入烏魯冷岳縣的卡拜原住民村(Kg.Gabai)舉行義診及發放,大馬電視台NTV7新聞主播劉子賢隨行前往拍攝和報導。 站在一旁的劉主播,目睹慈濟志工擁抱邋遢的孩童,為他們洗澡、理髮;攙扶病弱的原住民到義診處看病等,他的內心充滿讚嘆。而當時,他由始至終只做個旁觀者,不知自己也可以成為助人的一份子。 隔年六月六日,吉隆坡支會在坤成女中禮堂舉辦第三十二次現場發放,劉子賢穿上慈濟志工背心,為阿公阿嬤夾菜盛湯;當下,他心中充滿感恩,並發願今生今世要做一個服務別人的人,不要做一個被人服務的人! 短短一年的時間,改變了劉子賢整個人生,只為那一場“很有福報的癌症”,只因證嚴上人的一句話…… ◎福要自己造,業要自己了! ——證嚴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