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選生命教育
其他生命教育
為悲傷,繫上一朵蝴蝶結
來源:生命雙月刊 作者:蓮花基金會 2011-05-13 14:45 為悲傷,繫上一朵蝴蝶結,打包在生命的角落中。(資料圖) 當生命遭逢創痛,你如何對待你的悲傷?記得在某個團體治療的場合裡,當帶領老師如此問道時,全場二十多名學員,回饋的答案卻意外一致:「哭泣!」然而即便是哭泣,也有一份不自在、羞赧與顧忌,於是,在人前故作堅強、隱忍壓抑,臉上掛著淡然表情的同時,心底暗自吞淚哀哭。「隱隱中覺得,情緒上的自持是一種美德,而嚎啕大哭卻是對生命的一種示弱…」一位學員似乎說中了大夥兒們的心聲,引得全場一陣點頭如搗蒜……。這一幕,呈顯了一個「悲傷困難」社會的縮影。 正視悲傷才能自失落經驗裏重生。以哭泣這件事為例,倘若它是哀悼必經的儀式與歷程,那麼,請容許悲傷者有權利藉由哭泣來安撫自己吧!有份研究顯示,悲傷的眼淚和喜悅所帶來的眼淚中,有著不一樣的化學成分。因此,在哭泣後心情轉好並非是某些神秘力量所造成,而是悲傷時的眼淚所釋放出某些令人平靜的物質,對人體所帶來的微妙改變。接受失落的事實、經驗失落的痛苦,哭過了,發洩過了,抹抹眼淚,人生繼續往下走。曾經發生過的,永遠不會消失,在當事人心中,引發悲傷的事件並非消滅、剷除了,然而它卻已不影響生命的往前邁進了,因它曾被正視、哀悼,而後被鄭重地繫上了一朵蝴蝶結般溫柔地打包在生命的角落中,有如在人生歷程中一份曾帶來眼淚的另類禮物,被珍重視之,善待收藏。 失落是個轉折,串連一個結束,也是一個開始的階段,而悲傷是接連其間、意義重建的重要過程,從此而往,失落創痛經驗方能昇華,蛻變成翩翩彩蝶,由個人的生命中起飛!
豁達安排後事 生死教育助長者安享晚年
來源:蘋果日報 作者: 2011-05-11 17:05 步入晚年,長者難免對死亡這條未知的道路產生恐懼。生老病死原是人生必經階段,與其憑空憂慮,何不好好了解,為後事作好安排?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馬鞍山長者地區中心舉辦「生之讚」長者生死教育計劃,為長者提供有關善終與善別的資訊,讓他們以積極態度面對死亡,安享晚年,此計劃獲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撥款 16,000元支持。 「生之識」講座提供殮葬及遺產處理等資訊,參與長者均熱烈發問。 受訪機構提供圖片 早年盧業媚的一曲《為甚麼》,以歌詞「為甚麼雙鬢斑白,光采消失面容上。為甚麼齒髮俱落,一張怪模樣。問為何年年春歸,無術攔春去,問那天可再一見,我當初的舊模樣……」道盡世人必經的生老病死階段。人到晚年,無可避免會面對親友過世、年老生病及身體功能退化等負面經驗,對死亡產生恐懼及憂慮在所難免。 「生之讚」長者生死教育計劃,正是協助長者積極為人生尾程作好準備。計劃主要分四個部份。首階段「生之識」會舉辦一個有關生死教育的講座,向長者提供有關殮葬、殯儀、平安紙及遺產處理等資訊,提升長者對後事安排的認識。第二階段會邀請綜援、體弱或有情緒困擾的長者及其家人參與「生之影」,安排攝影師及化妝師為長者拍攝證件相及家人合照,留下生命中的美好回憶。 [...]
心中的杯子
來源:《生命的執著》 作者:劉乃誌 2011-05-06 16:13 心中的杯子(資料圖) 每個人心裡面都有一個杯子,當我們在生活裡面遇到各式各樣的事情,產生不同情緒,這些情緒就是不同種類的水,落在杯子裡面。當然快樂、興奮的時候,我們常常立即就從杯子裡面倒出來,有的人大笑、有的人抿嘴笑、有的人沒反應,要留到沒有人的地方才能好好笑,即使有些人會克制,但也不會覺得表達這些正向情緒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然而要是產生負面情緒,譬如說悲傷、憤怒或者嫉妒,我們經常就會隱忍,不去表達,因為害怕這樣的情緒會傷害別人,或者沒有辦法被別人接受,於是,這些負面的水就留在心中那個杯子裡面。 在遭遇失落的時候會悲傷,失落的事件越重要,相對地悲傷就會越多,可是這中間有很大的個別差異,即使兩個人有同等重要的失落事件發生,產生悲傷的水也不見得一樣,有些人多,有些人少。有時候悲傷的家屬自問,明明失去了一個對自己很重要的人,可是為什麼哭的沒有其他人多,甚至事情發生的當下,一滴眼淚也沒有,這是因為每個人要把杯子裡面的悲傷倒出來有不同的方式,有些會一次整個倒出來;有的會一點一滴倒出來;也有些會分段分次地倒;有的甚至結冰了,要等到融化之後才倒的出來。 而這些悲傷要是沒有機會發洩,它並不會消失不見,而是繼續留在杯子裡,有些人選擇把杯子擺在比較看不到的角落上,讓自己忘記裡面盛著一些需要倒出來的水,杯子要是還有容量,盛著這些沒有發洩出來的情緒只會讓人覺得沈重,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可是一旦杯子裡的水越來越多,到了快要滿出來,就是人要面臨崩潰,可能無法再承受,而會做出一些傻事的時候。 即使積存的水沒有滿出來,水放久了也會變質、發臭,有一次和院裡的精神科醫師聊起家屬的狀況,他有感而發地分享,有不少身心症的病人,歸咎起原因都是小時候的悲傷沒有妥善的處理,我就想到杯子裡的水。 有一次和家屬分享對悲傷的想法,她覺得在她心裡面的不是杯子,而是馬桶,即使把馬桶裡面的水拉掉,它還是馬上再冒出來,我坐在她旁邊,看著她掉眼淚,先生得癌症已經三年多,放射線、化學治療從沒有間斷過,可是疾病還是越來越嚴重,每一次告訴她病情惡化的消息,就是不住地掉眼淚,因為先生一直是她的天空,她在天空下逍遙自在,她無法想像哪一天天空塌了,該如何繼續活下去。 [...]
陪伴受傷的心靈度過哀慟的歷程
來源:天堂紀念網 作者: 2011-05-05 15:35 陪伴受傷的心靈度過哀慟的歷程(資料圖) 在災難中,許多幸存者在驚嚇之餘又驟然遭逢了喪失親人的痛苦,而頓時陷入了強烈的震驚與極度的哀傷之中,這種突如其來的嚴重打擊與失落,對於幸存者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而難以平復的心理創傷。 對許多人來說,當看到或想到親人如此凄慘的死亡,經歷到生命中如此重大而突如其來的失落時,這樣的哀傷與悲慟可能是一生中最殘酷、最不堪的經歷。這樣悲慘的遭遇與失落在一個人毫無心理准備的狀況下突然發生時,許多人的心理與情緒於是在一瞬間崩潰了,而整個人陷入了極度悲哀、無助、甚至絕望的情緒之中。但其中也有的人會先把悲傷擱置,強忍著悲慟投入拯救其他親人的行列,或是參與其它的救災行動,然而在所投入的救災行動告一段落之後,悲慟的情緒仍會顯現出來。 另外,有的幸存者在想到親人的死亡時,除了會感到極度的悲傷之外,也會產生自責、歉咎或罪惡感。活下來的親人可能會責怪自己,為什麼自己活了下來,卻讓親人死掉了,怪自己沒有盡一切可能的力量去拯救死去的親人,會反覆的想也許自己當時做了些什麼或沒有做什麼,親人就不會遭逢死亡的劫難,而這樣的想法與悔恨便使得幸存者產生了程度不一的自責、歉咎感,甚至是強烈的罪惡感。 有許多人會有疑惑,對於失去親人的哀慟者,在一旁陪伴的人該如何去安慰他們呢?在這個時候,不論是幸存者的親人、鄰居、朋友或參與救災的義工,當我們目睹著這些幸存的哀慟者的種種極度哀傷與絕望的情緒時,我們總會不忍的想要試圖去減輕哀慟者的哀傷與痛苦,想要說些安慰的話去安撫他們的情緒。是的,這個時候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扶持,以及人類心靈的相互連結可能是災難受害者苦難心靈最重要的慰藉。 但是在陪伴哀慟者的時候,我們又要怎麼做才能對哀慟者有所幫助,又有什麼做法是比較不恰當或沒有幫助的?例如,當陪伴者在看到痛失親人的人在悲痛哀嚎、哭泣不已時,往往為了要去安慰對方而對對方說:「不要再難過了」、「不要再哭了」、「不要傷心了」,其實這樣的安慰話語對於哀慟者的悲慟過程並不能有什麼幫助。 [...]
不要傷了那顆善意的心
來源:小故事網 作者: 2011-05-05 12:14 不要傷了那顆善意的心 故事發生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個小城。 一個風雪飄飛的傍晚,魯尼茲小心翼翼地駕車趕往醫院,看望因高燒住院的兒子。車開出不遠,魯尼茲便看到在前邊不遠處,有一個蹣跚的身影在晃動。魯尼茲想都沒想,就把車子緩緩地停在那個身影旁邊。“請問,需要我的幫助嗎?”他探出頭大聲問道。上車的是一位老者,說前面不遠處的農場就是自己的家,上午出來辦事,沒有想到回來時,公共汽車因雪大停運了,他只好徒步走回去。 主動搭載與人方便對魯尼茲來說是再尋常不過的一件事了,可他沒有想到這一次的善舉卻非比尋常。車在一個長長的斜坡上滑行,迎面有一輛轎車搖搖晃晃地駛了過來。為避讓來車魯尼茲下意識地踩了剎車,然而,竟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因急剎車和雪地打滑,整個車身不聽使喚,向路邊一棵大樹撞去…… 等魯尼茲醒來,他已經躺在醫院裡,所幸,他只是斷了兩根肋骨,而搭車老人做了開顱手術,還在昏迷中。 [...]
證嚴法師:抱著「盡本份」的心去做好事
來源:《證嚴法師靜思語》 作者:證嚴法師 2011-04-28 16:46 抱著「盡本份」的心去做好事(資料圖)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淨的蓮花,都有無量的智慧——把良知、良能啟發出來,則福慧果報無量! 佛陀在人間,無非是要教導眾生自覺有與他同等的這分智慧,也要教導眾生與佛有同樣的自性,都能進修慈悲與智慧。 學佛必須要遵守佛陀教育我們的三個原則:戒、定、慧。戒是生活行動的宗旨,用來教誡我們的心不做壞事;行為不發生差錯,心就有定力,精神就會統一;如此就可產生智慧。 心有定力,智慧自然產生。人常為外境所影響,即是定力不夠,學佛即是要定。「定」用現代語講,就是莊敬自強。 有智慧的人,所帶走的是覺悟了之後的有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