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選生命教育
其他生命教育
面對生死大事:當好友遠行時
來源:聯合報 作者:章勳明 2012-03-26 11:55 圖/鍾偉明 女兒的同學在費城馬拉松的終點倒下後,警方立即通知他的室友,而他的室友也趕緊聯絡向來熱心助人的女兒。當兩人趕到醫院時,那個同學已經死了,現場擠滿了記者。 女兒在台灣上過媒體多次,但她從來沒想過第一次在美國上電視和報紙時,是要談一位猝死的同學。她很得體的稱讚了同學的品格和他對大家的好。之後,「我開始打電話通知朋友這件事,每一通電話的兩端都是哭泣聲,那真是非常非常難熬的一天。」她後來這麼說。 同一學期,兒子的學校有兩位學生自殺,其中一位跟他都是同領域的新生。兒子雖然跟他不熟,但這件悲劇不僅驚動了校園,也震撼了他。對兩個不到二十歲的孩子而言,面對同學之死一定很難熬,而我第一次有這樣的經歷是在小學五年級。那年,父親的一位好友搬到我家附近,他有個跟我同年但雙腳不良於行的兒子。我常陪著那孩子下棋、看書。 不到一年,這個不良於行的孩子生病走了,我是他唯一的朋友。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感覺生命似乎少了什麼,始終悶悶不樂,彷彿他才是我唯一的朋友,而他卻已遠行了。許多年後,我才明白其實我一直在自責當年沒有少打點球,少睡點覺,多陪他玩。 我只能告訴孩子世事難料,成長中不免有苦澀難過的時光,所以平時要和同學相知相惜、相扶相攜,把握大家相處的機會。也因此當我在臉書上看到他們常參加活動,和朋友聚餐、旅行時,總為他們能在繁重的功課之餘,也能盡情享受甜蜜的友誼而高興。天地無限,快意人生就是從朋友開始的,我希望孩子們能早點體會這個道理,也能懂得珍惜人與人之間的情緣。 [...]
我祝願你足夠(二)
來源:網絡 作者: 2012-03-20 13:53 “我祝你有足夠的陽光, 使你在不論多暗淡的日子裡,也保有明亮的心態。" “我祝你有足夠的陰雨,因而更加感恩陽光的燦爛.” “我祝你有足夠的快樂,來保持你的精神常青。” "我祝你有足夠的苦難, 以至生活中最微不足道的開心,也顯得巨大。" [...]
我祝願你足夠(一)
來源:網絡 作者: 2012-03-20 12:59 在機場的擴音器裡, 我聽到一對母女最後一刻相聚的對話。 在安檢門邊,她們擁抱在一起, 然後那母親說:“ 我愛你, [...]
創作手工「皂」亮人生 婦揮別喪親椎心痛
來源:自由時報 作者:黃博郎 2012-03-14 12:03 孝思園按:年老之後,聽到生病、退崗等不幸的消息,甚至與摯親生離死別,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必修課。因此,遇到傷心事後,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比如照常和老夥伴一起打太極拳,轉移注意力,可以逐漸消除緊張和焦慮。兒女還可以邀請父母一起購物、照料孩子等,幫老人轉移注意力。必要時,也可以鼓勵他們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翁慈聰(左)用手工皂重新 「皂」亮自己的人生,愛女(右)也相當開心。(記者黃博郎攝) 至親接連過世,讓翁慈聰的悲痛似無止境,並陷入憂鬱症的陰影中,直至埋首手工皂創作,才逐漸從他人的肯定和笑容裡找回快樂,「皂」亮自己的人生。 一直在公家機關上班的翁慈聰,工作、生活都很單純、順遂。六年多前,父親突然過世;三個月後,罹患糖尿病、肝病多年的丈夫,也被檢查出罹患肝癌末期,冷靜交代完身後事,即離開人世;沒多久,弟媳又因憂鬱症發作自殺身亡。 短時間內,接連處理三位親人的後事,讓翁慈聰心力交瘁,雖有堅定的佛教信仰,知道人生無常,很多事都要看開,但真的遇到事情,仍無法看開。整天呆坐,憂鬱症狀一一出現,一再提醒自己「絕不能像弟媳一樣自殺,自殺將七世輪迴報應!」 [...]
余光中《母難日》
來源:網絡 作者:余光中 2012-03-13 11:51 余光中(1928年9月9日-),中國當代作家、詩人,現居台灣高雄市。現為台灣國立中山大學講座教授,擅新詩、散文,旁及評論、翻譯,出版著譯凡五十種,其中散文有十種,作品列入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及設有華文課程的大學、中學的教科書。余氏行文精煉,發人博思,故坊間也有不少其作品之評析。中文造詣深為人贊,如香港作家林沛理稱之為:「語言的魔術師」、「香江第一才子」。陶傑許之為「用中國文字意象之第一人」,且其精通英語及多種外文,包括德語、西班牙語等。曾任台灣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系主任,亦嘗為美國大學英美文學系副教授,於兩岸三地享負語言大師之名。 余光中 余光中 《母難日》三題之一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 一次, [...]
鳳飛飛留下的「自重」這堂課
來源:聯合晚報 作者: 2012-03-09 11:41 鳳飛飛 鳳飛飛病逝香港,台灣民眾不但震驚哀傷,還覺得萬分地捨不得。尤其她選擇低調遲發死訊的方式,不管是不是流行樂的歌迷,不管是不是鳳飛飛的粉絲,都感受到她自我節制、體貼他人的心意,格外令人疼惜和敬重。一位遠嫁他鄉多年的女藝人,生前傳下那麼多好聽的歌曲,還以自己的身後事樹立起一個典範,真是了不起! 民眾得知鳳飛飛死訊之後的這短短時間裡,很多人被翻攪起巨大的情緒,個人有個人對鳳飛飛歌曲的偏好和回憶,而社會集體還有一種對當初那個「純真年代」的思念和傷逝之感。鳳飛飛樸實的造型和歌聲獨樹一幟,稱得上是「國民歌后」,就算在演藝生涯巔峰之時,也始終沒有脫掉那一點點「土味」。 現在回想起來,尤其和當今演藝圈光怪陸離的現象對比起來,才更凸顯出:鳳飛飛的「土味」,是她自己質樸性格的反映,也顯示出當初純真社會的底蘊。曾經台灣社會基本的價值觀,不管一個人學歷高低與否,聲勢顯赫與否,財富多寡與否,至少維持一個人之為人的素質底線:要誠實,講信用,有情義,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總之都在「自重」的基礎上做人。現在想想,鳳飛飛之所以聲譽不墜,實在是因她把這個做人的素質穩穩維持到人生的最終。 如今我們傷逝,不僅是鳳飛飛的歌聲成絕響,那個年代的價值觀也點滴流失了。不要說最近喧譁的Ma幫事件不值一提了,早在那之前,資深藝人方芳就說過,「以前我們要有本事才能生存,重點是『會不會』,但現在不會沒關係,『敢不敢』最重要」。而推波助瀾此一風氣的,不只是方芳譏笑的「沒嗓子的當歌星,沒表情的當演員」而已,新聞報導和評論節目裡爭扮「梁春姬」的豈在少數?以此對比,鳳飛飛之隱瞞自己的病情甚至死訊,「反譁眾取寵」到這種地步,留下的不僅是一典範,更可謂一傳奇了。 眾人向鳳飛飛致敬,思念那個逝去的年代,或可順便想一想,如何從她以身示範的「自重」的這堂課裡,重拾做人的價值。